彰化縣每年有1200名發展遲緩兒童,醫療院所遲緩治療大排長龍,甚至還排診到半年後現象,過去家長常把發展遲緩兒當成「大器晚成」,近年早期療育觀念興起,家長寄望主流教育矯正即可,但醫教界人士都不贊成,認為錯失學齡前治療黃金期,矯正效果差。 彰化師大特教系副教授陳怡慧說,發展遲緩孩子常有張力不足、生理功能缺損問題,有的容易跌倒、有些會流口水,若沒把握學齡前治療,腦部相關區塊恐會被別種功能侵蝕,很難改善生理缺損。 她以聽障兒為例,美國已發展到1歲前就能檢測,治療到3歲聽力跟正常兒童差不多,遲緩兒家長千萬不能拖延到上小學,如果不想到專業機構、醫療院所,可以改為申請機構派員到宅教育,家長也要跟著成長,否則光靠專業人員效果不彰。 「3歲前投資1元,學齡後少花10元。」彰基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醫師張明裕說,越早治療、訓練,成效越好,政府注意到這種差異性,民國87年起各縣市成立發展遲緩評估中心,目前近60家,近年又開放治療師開業,相信能拉近供需落差。 社工陳姿佑表示,遲緩孩童除治療,更需要家長從生活中協助,記錄學習狀況,她建議家長善用社區資源服務,不定期的講座與諮詢能夠學習如何與遲緩孩童相處,不是光「看病」就會好。 張明裕不贊成上小學才展開早療課程,除非家長願意學記錄孩子的問題,並請教醫師、專家協助,不過他也說,隔代照顧相當普遍,兒童父母忙工作養家,阿公、阿嬤帶來看門診,「這就沒辦法家長自己教了」。 「上學後,不是不能矯正,而是需要足夠的師資。」國小退休校長利明盛指出,很多小學開辦資源班,縣市政府進用巡迴輔導員,就是幫助發展遲緩等特殊兒童,若特殊孩子人數多,現有班級數和教師人力恐無法因應,需要政府設法解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