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 "5·17"重要讲话,这次讲话深刻回答了构建什么样的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构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等一系列深层次和根本性问题,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纲领性文献,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坚守和捍卫马克思主义阵地,以更加科学的态度阐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更加自觉的行动彰显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积极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不断推进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第一,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坚守和捍卫马克思主义阵地。马克思主义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把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这一理论体系的最高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形象地称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并指出"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的危险和危害。在强化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补钙壮骨"事业中,哲学社会科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的学、思、践、悟中积极作为,在真懂、真信上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三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学理研究中更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宣传阐释上更加主动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现实问题上更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在党校、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等马克思主义主阵地和前沿阵地,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正在积极主动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起来,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学者成为马克思主义布道者的新生力量;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利用多种宣传渠道阐释传播马克思主义,吸引越来越多的学员、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加入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班、研修班、兴趣小组,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血液养分,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研究挖掘中国历史文化红色记忆,为越来越多的党性教育基地厚植红色基因,不断丰富题材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载体,扩大马克思主义时代的影响力,成为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活的教科书。
立足中国当下,探寻马克思主义传播脉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学习研究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在宣传阐释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认同。哲学社会科学界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到理论自信的积极作为,进一步夯实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根基,为坚守和捍卫马克思主义阵地提供了强大的信念支撑,让一个民族的魂魄有了更加强烈的归属感。
第二,以更加科学的态度,阐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时代。"当代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当代中国社会也正在为此进行着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不是过往历史的 "母版"或"模版"的简单套用延续,也不是已有社会制度形态 "翻版"或"再版"的单一重复使用,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坚定的理想信仰,以科学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中,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中,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今天,为了回答好时代新课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时代内涵,为阐释、研究、推进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思想支撑。
三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继续不断深入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坚持把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研究导向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各个领域。
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穿越时空,绽放真理光芒。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阐释,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宣传普及,让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亿万人民所了解和接受,让马克思主义真理理论为亿万人民所掌握和运用,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提供思想认同的基础。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提供学理支撑。三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紧密结合中国发展实际,把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批聚集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中坚力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纷纷成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并成为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以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宣传阐释的中国化和大众化,为描绘新时代最大的思想同心圆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以更加自觉的行动,彰显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力量。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始终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三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在为人民不断答疑解惑、说理布道的同时,更加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现实问题。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齐聚高端红色智库,为党和国家发展大计出谋划策、献言献计;一系列反映时代发展变革、讴歌时代发展成就、体现学术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精品力作,转化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食粮。
(作者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