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文化频道: 谍战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征服观众?

文化频道
文化新闻 
谍战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征服观众?
May 22nd 2019, 00:00, by 人民网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当仿宋体竖排版的终场诗句在黑幕上亮起,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20日晚,谍战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揭幕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专业人士和观众反响热烈。

有观众激动地留言:"70年前,那时的你们是为了我们;今晚的我们是为了你们。""记住——是最好的纪念和传承。"

专家点评,这部制作精良的舞剧,透视出当代中国红色题材文艺创作的蓬勃生命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5月,中国艺术节在上海举办,同时上海也将迎来解放70周年。拿什么献给这个国家、这座城市,是上海文艺工作者一直以来的追问。

上海是中国现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重镇,无论是芭蕾,还是民族舞、现代舞,在中外舞台上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上守正创新、出人出戏,是上海文艺舞台的使命担当。

《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观众记忆中是一部经典电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的代表作之一。该片以新中国成立前夕壮烈牺牲的李白烈士为蓝本,孙道临扮演的"李侠"儒雅刚毅,其戏剧美学高度让人望尘莫及。

从电影到舞台,厚重的谍战情节和柔美的舞蹈又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上海提出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融的文艺创作,如何才能"舞"入人心、"融"出气质?

答案是令人振奋的。2018年末至今,上海歌舞团排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试点演出近30场,专家和观众持续关注。

迷雾、冷雨、暗夜、黑伞……舞剧一开场就把观众拉回到70年前上海解放前夜最惊心动魄的场景。一张旧报、一帧旧照,幽暗的灯光、简约的舞美,极具张力的整体设计,营造出"沉浸式"体验和极富现代感的舞蹈语境,摄人心魄。

"一个半小时内,悬念重重、环环相扣,舞台上没有说教,也没有'脸谱化',富有张力的艺术表达自然而然吸引观众。"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马晨骋说。

显然,"谍战+舞蹈"对《永不消逝的电波》而言,没有标签化,更没有变成噱头。相反,征服观众靠的是情感、是精神、是力量。

过去几个月,方方面面的点评和建议为作品的再优化、再提升增加了底气。直至近日参评"文化大奖"前夕,主创团队还在不断微调舞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打磨每一个细节。

舞剧结尾处,危难关头女主角"兰芬"怀抱孩子向"李侠"告别,那一个转身回眸,令众多观众潸然泪下。

"尽管70年过去了,大家都不会忘记黎明前的生死离别。""没有伟大的牺牲,换不来岁月静好、家国安宁。"观众感慨。

"《永不消逝的电波》探索守正创新,守的是红色文化之正,创的是表现手法之新。"上海歌舞团团长、该剧制作人陈飞华介绍,作为中国艺术节开幕演出,舞剧进一步强化了全剧高潮部分的双人舞,舞者一举手、一投足、一回眸,每一个微小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都强烈地表达出深藏内心的家国情怀、人性大爱。

20日晚的演出令老中青几代观众流连忘返。众多"80后""90后"在"朋友圈"点赞。他们有的还未曾看过同名电影,有的之前对李白烈士事迹知之不多,但他们却因为这部舞剧心潮跌宕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据了解,《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本届中国艺术节不仅收获好口碑,同时也获得演出市场众多邀约,全国巡演和驻场演出已启动规划。上海歌舞团还计划以"李侠""兰芬"等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台形象为模板,着手发掘和培养更多"小李侠""小兰芬",真正让一部舞剧带出一批舞蹈人才。

在中国艺术节开幕之际,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撰文指出,愿《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当代中国舞剧的一个最新坐标,勇敢探索出中国舞蹈艺术的新路。(许晓青、黄小希、孙丽萍)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