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上海频道: 执牛耳者“说”未来

上海频道
上海频道 
执牛耳者"说"未来
May 23rd 2019, 00:00, by 葛俊俊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4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

五年来,上海举全市之力加速推进,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一批世界级科技设施迅速聚集,开放型创新生态加快形成,科创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突破。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深化推进之年。中国向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进发的征程中,"科创先锋"们始终与祖国同行。

八个维度 记录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

值此阶段性突破的重要时期,上海将推出大型科创先锋访谈节目《未来说:执牛耳者》,展示上海创新策源力驱动下取得的重大成果。

从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方面的:北斗、墨子;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强超短激光、65米射电望远镜天马;从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的:上海制造、人工智能芯片;到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重型燃气轮机;从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全基因组蛋白标签到聚焦上海原创成果的新晋揭晓的上海科学技术奖的特等奖、一等奖。

从"科学之巅""大国重器""医学探索""极限挑战""上海品牌""关照未来""海运崛起""基因溯源"八个维度,解读各重点科研领域16组共18位科研领军人物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塑造"前沿、执着、勇于创新、爱国奉献"的"科创先锋"形象,记录中国科技创新的高光时刻和"大国重器,执牛耳者"的风采。

今天,《未来说:执牛耳者》落地展览"执牛耳者——上海科创先锋展"在上海中心大厦126层阻尼厅启动。科技的高度与城市发展的高度紧密结合,在上海最高地标的这场展览,展出了节目中受访科学家们的科研成果和具有纪念意义的珍贵展品,为"科创先锋与祖国同行"的坚持和坚守鼓掌。

"请回答:2019" 展现前赴后继的科学精神

当年,在各领域的起步阶段,先行者们一直要努力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吗;一直想要实现的目标,达成了吗;一直怀抱的梦想,实现了吗……《未来说:执牛耳者》模式上的亮点是"请回答2019"版块,通过回顾各科研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的进程,提出关照当下与发展的时代命题,由科研领军人物来"回答"命题,让历史告诉未来,以成功回望初心。

故事中,既有历史跨越的厚重回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叶叔华先生"回答"上海天文事业从"百废待兴"到世界舞台中心的跨越;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回答"北斗导航从受制于人到全球组网的攻坚;振华重工总工程师严云福"回答"上海品牌从"上海、蝴蝶、凤凰"老三件到"振华"再铸上海制造辉煌的转型;上海大学教授罗宏杰"回答"周恩来总理对重振古陶瓷研究的殷切希望下,三代科研人员的努力。

也有世界难题的中国声音。如,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回答"中国科学家如何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破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教授雷群英"回答"人类不断触及癌症真相的中国思路。

更有时代先锋的奋进历程。"改革先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包起帆从码头工人成长为科创领军人物,他要"回答"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在上海港口建设变迁大潮中的思考;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副总工程师梁晓燕"回答"实现世界最强光这场"追光之旅"中的科研竞赛经历。

在这其中,还有触及灵魂的责任与使命。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岭用一生来"回答"母亲的家训:作为一个科学家,你对社会的贡献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骨外科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戴尅戎,用半个世纪医工结合之路的探索"回答"年轻时就坚定的信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客观解读,展现创新策源地的城市活力

《未来说:执牛耳者》通过客观解读科研成果和创新成绩,展示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尤其是近五年来的发展和历程,展现源于城市平台的科创"策源力",彰显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事业中上海所做出的探索和贡献。

从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系统研制、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重点攻坚项目,到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百万千瓦级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机、超大型集装箱船、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等重大制造工程;从肿瘤细胞代谢感受、干细胞胚胎发育、分子人类学等基础研究,到骨盆肿瘤精准切除与个性化功能重建、二氧化碳转化和手性催化等成果转化应用,再到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技术、古陶瓷科技信息提取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等智能化前沿技术……展现上海科研原创力的稳步提升,聚焦一批科研领域的领跑者,新兴前沿领域的开拓者。展现了上海在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持续发力、不断颠覆超越、勇闯"无人区"的胆识和干劲。

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节目中的科学家,既有德高望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有科研一线的中坚力量、青年人才,还有活跃在前沿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创业者,他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这都是科学家最值得敬佩的赤子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郝永强在访谈过程中,分别请来了人生中重要的老师:叶叔华院士和戴尅戎院士。

两位已是耄耋之年的科学家,依然精神矍铄,至今仍坚持上班、活跃在各自的科研岗位。93岁的叶叔华院士回忆起当年为建设25米射电望远镜在穷山峻岭奔波的岁月,一句"死也值得"展现出无私奉献照亮伟大征程的赤子之心,献身中国天文事业68年的时间里,叶叔华院士富有前瞻性的战略谋划,提前擘画布局,推动着上海天文事业的不断前行。

85岁的戴尅戎院士,讲述起为祖国奉献青春仍然满腔热血,曾经哪里最艰苦他就往哪里去,始终坚守在最需要他的岗位,在医学探索的道路上他坚持将"医工结合"的理念在骨科学学科中不断发扬光大,创造了医学领域的多个"首次",让人们体会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惠民、利民、改善民生的力量。他们都是伴随着共和国建设一路走来的老一辈科学家,在他们身上有牢记于心的时代使命、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如今带领着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将科学精神不断传承和延续,为着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不懈奋斗。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带来被称为全球十大创新技术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带领团队往返上海和青海两地的无数次实验,为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克服一切困难,即使遭遇车祸也不曾停步,他们所做出的尝试和努力,为量子科学前沿研究,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副主任、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直率地详解了自己"北斗狂人"称号的来源,这份"狂"来自他不走寻常路的创新实力和的坚持,三年实现一百多项技术突破,展现了新一代航天人的创新活力和勇气。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副总裁、上海汽轮机厂总经理阳虹,出生于军人之家,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始终存于心中,她从女性的视角带我们走进机械大制造,为我们诠释了汽轮机这个作为"动力之源、光明之源"的庞然大物,所具有的工业美感。工业制造的进步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水平,她率领团队自主研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能源利用的最大化效率,表达了对科技的敬畏和从工业大国往工业强国迈进的决心。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总工程师严云福在节目中呈现了一个从未亮相过的 "活体沙盘",那就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核心技术团队,他们用15年时间研发、打造出洋山四期自动化的智慧码头,勾勒出一幅激励人心的科技人才梯队、队伍建设的创新画卷。

科学家们带着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为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至高点而努力拼搏,或坚守一个领域做到全球极致,或克服困难、突破封锁、赢得胜利,或独辟蹊径开创全新方向,努力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他们是这些科技领域当之无愧的"执牛耳者"。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