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健康频道: 认清甲状腺疾病的不同面目 专家呼吁及早检查甲状腺功能

健康频道
健康频道 
认清甲状腺疾病的不同面目 专家呼吁及早检查甲状腺功能
May 20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 5月20日下午,2019第十一届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启动会在北京举办,今年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主题为"认清甲状腺疾病的不同面目"。由于甲状腺疾病症状隐匿且不典型,导致公众对该疾病的知晓率偏低、整体规范治疗率不足,专家呼吁要重视甲状腺健康,高危人群要及时进行甲状腺功能(简称"甲功")检查。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前任主任委员滕卫平、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会长郭树彬、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甲状腺专委会主委林岩松、默克中国医药健康普药及内分泌医学事务总监任婷婷以及20余家媒体代表出席了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启动活动。 

甲状腺疾病高发 危害严重

目前我国有近2亿甲状腺疾病患者,且近年来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通常来讲,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最近完成的TIDE项目(结果待发表)调查结果显示,甲亢的患病率是1.22%,甲减的患病率是13.95%,最高的是甲状腺结节20.43%。"滕卫平表示。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前任主任委员滕卫平

业内专家表示,许多甲状腺疾病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导致公众对该疾病的知晓率偏低、整体规范治疗率不足,从而延误治疗甚至误诊。长期未治疗的甲减或甲亢会可以影响全身多个系统的功能,比如发生血脂异常、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早产流产等风险。

关注症状 及早检查

公众可以通过关注自身症状来筛查甲状腺疾病,例如甲减的症状主要是低代谢表现,如果出现怕冷、嗜睡、乏力、心律缓慢、抑郁、浮肿、皮肤粗糙、记忆力减退、体重增加、便秘、月经紊乱等症状,可及时到内分泌等科室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

甲状腺功能检查简单易行,通过FT3、 FT4 、TSH这三个指标就可以发现并诊断大部分甲状腺功能异常性疾病。而B超是筛查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首选方式指标。有甲状腺结节的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甲状腺功能检查和超声检查。

甲状腺异常检出率跟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异常的几率越高,而女性则更容易"中招",异常检出率是男性的1.8倍;60岁以上的女性中,有近半数被检出异常。

特别是备孕期、妊娠期女性更要关注,甲状腺疾病严重影响着孕妈和胎儿的健康,会出现妊娠高血压、胎盘剥离、自发性流产、胎儿窘迫、早产以及低出生体重儿、胎儿智力发育障碍等危害。女性怀孕前应检查甲功,待甲状腺激素水平调至正常后再怀孕。

开展甲状腺科普视频大赛 帮助公众认清甲状腺不同面目

尽管甲状腺疾病高发,但人们对于甲状腺的认知度却并不高,还需大力进行科普教育。郭树彬认为,现在科普最大的问题是缺少系统的组织,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于2018年成立甲状腺科普专委会就是为了有系统地、广泛地有体系的去做甲状腺科普。

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会长 郭树彬

"由于甲减症状隐匿,许多患者都是去医院做了甲状腺功能检查才发现患有甲状腺疾病。"林岩松说,当前甲状腺健康信息获取渠道繁杂、信息真伪难辨,专委会将及时发声引导公众,让公众在权威平台上获得权威性、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医学科普知识。

据林岩松介绍,首届看"甲"本领----甲状腺科普视频大赛已于本月初5月6日正式启动,公众可以在相关活动平台上认清甲状腺疾病的不同"面目"。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甲状腺专委会主委 林岩松

甲状腺疾病防治 需要多方通力合作

任婷婷表示,对于甲状腺疾病,默克多年来坚持与政府、医院、学会等一起开展甲状腺疾病科普、公众教育工作,并提供高品质的基本的经典药品帮助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默克中国医药健康普药及内分泌医学事务总监 任婷婷

"坚持'根植中国,到2025年,改善中国4000万患者的生命'的愿景,默克积极投入中国甲状腺疾病的科学防治工作,提高公众疾病认意识,连续10多年参与'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活动。"任婷婷说,甲状腺疾病防治、诊断促进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通力协作。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引导公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科学传播,帮助公众提高甲状腺疾病认识,让更多患者及时就诊、早获健康,帮助到造福更多的甲状腺患者。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