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下,光明网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的"古籍善本·文明瑰宝"网络专题于5月15日正式上线,"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拉开序幕。
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将推出"百部经典"系列短视频、"中华古籍故事"系列动漫及专家深度解读文章。系列文章邀请权威专家撰写。文章将探讨中华善本在当代中国传播的意义和做法,系统梳理从唐至清历朝历代善本的发展、流传和重要影响,及其对当时文化和出版的带动作用。同时,对中华善本如何进行再生性保护和网络化传播提出中肯建议。
【"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系列稿件二】
作者: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副教授 吴国武
我国的汉文古籍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有数十万种之多,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写刻流行、传藏广泛著称于世,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于人类文明的标志象征。这些传藏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中华古籍善本,流淌着古圣先贤的精神智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应当成为彰显中华文明新气象的动力源泉。
从商周秦汉的开端到宋元明清的承续,从王官诸子的"七略"到经史子集的"四部",从神话传说、史诗歌谣的口耳相传到宗教经卷、史志文书的书写撰作,从天下国家的承担到自身品德的修养,无不反映了中华古籍善本具有丰富的内容。从甲骨金石的使用到简帛纸卷的革新,从卷轴册叶的兴起到蝶装线装的通行,从讲唱念诵的记录到片言只语的散存,从笔墨纸砚的齐备到琴棋书画的衬托,无不反映了中华古籍善本具有多样的形式。从文字书写的源流到刻板摹印的兴盛,从版式结构的定型到书籍构成的变化,无不反映了中华古籍善本抄写刻印之流行。从抄写刻印的播迁到官府私家的转藏,从中国本土的聚书到东亚域外的传布,无不反映了中华古籍善本传播收藏之广泛。
自2008年起至今,国务院陆续公布了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范围包括甲骨简帛文献、早期纸写本、稿钞本、雕版刻本、活字本、金石拓本、古地图以及各类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等。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为例,举世闻名的郭店战国楚简、上博战国楚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等重要出土文献冠于册首,独传稀见的佛教写经、敦煌文献等汉唐写本紧随其后,弥足珍贵的宋代稿钞本、宋金大藏经、宋元刻四部典籍等宋辽金元写本刻本甚为可观。比如,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本、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本,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周易正义》南宋绍兴年间刻单疏本、《周易注疏》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注疏合刻本、北京市文物局藏《周易兼义》元刻明修本,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程颐《伊川易传》元刻本、朱熹《周易本义》南宋咸淳年间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周易传义》元刻本。再比如,作为正史之首的《史记》,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北宋刊集解本,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乾道年间建安蔡梦弼刊二家注本、南宋淳熙年间张杅桐川郡斋刊耿秉补刻二家注本,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绍熙黄善夫刊三家注本。此外,众多的《周易》、《史记》善本还见于后来的几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等欧亚各国藏书。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禁宫文物、大地遗产和古籍文字,本来就是中华文明灵动活现、绵延不绝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标志,同时也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思想原色。应该说,一本本的古籍善本既是形象生动的文物遗产和包罗万象的学术资料,更是寻常百姓"耕读传家"的传世经典和谦谦君子"修齐治平"的千秋大业。如果说文物遗产拘泥于实物、学术资料受限于小众,那么寻常百姓的传世经典、谦谦君子的千秋大业则是大众的、开放的、心灵相通的、生动活泼的。
历史告诉我们,不断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一直是中华民族传承古老文明、再造新型文明的源头活水。21世纪的今天,着力发掘古籍善本的新价值,潜心挖掘古籍善本的新理解,对于彰显中华文明新气象具有切近而深远的意义。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去努力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
首先,重新认识中华古籍善本的性质功能,将每一部古籍善本的生成衍变看作一部家国命运史、一部中华文明史。作为实物的古籍善本,以汉文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字写成,有着简牍帛书、早期纸写本、拓本、稿抄本、雕版刻印本、活字版印本等多种版本形态,大多存藏于图书馆、博物馆、学校等文教单位或者藏家个人手中。然而,它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文物遗产,更是精神性的文化馈赠。通过实物展示和整理出版,古籍善本可以真人露相、化身千万,走进媒体、学校、乡镇社区、机构单位和千家万户之中。通过经典阅读和名家讲演,古籍善本可以转换新形式、注入新内涵,融入到修身养性、仁民爱国、移风易俗和传承创新之中。通过礼尚往来和人文熏陶,古籍善本还可以成为家国天下的象征,与个性志趣、家族记忆、乡贤追慕、地方风土乃至于国礼国运联系起来。如此一来,每一部古籍善本经由珍贵实物,转变为民族文化的精神化身,最终成为文明传统的标志象征。
其次,重新理解中华古籍善本的内容形式,将古籍善本的博大精深看作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关键要素。从文本内容上看,每一部古籍善本讲述的是中国知识、中国故事、中国思想和中国价值,记录的是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中国人的理想情怀和中国人的文明历程。从文献形式上看,每一部古籍善本反映的是中国人的书写习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阅读风尚和中国人的生活趣味,呈现的是中国风物、中国生活、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在国家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过程中,可以以经典阅读的形式集中推出古籍善本精品,比如"四书五经"、《史记》《通鉴》、诸子百家、唐宋诗文、明清小说等经典;也可以以故事讲述的形式集中推出古籍善本精品,比如古圣先贤、家人父子、邻里乡亲、才俊英豪等天下人物。如此一来,亲近古书、涵咏经典、培根铸魂、化民成俗便可以成为古籍善本新生命之所在。
最后,重新反思中华古籍善本的传承创新,将古籍善本的历史未来看作当代生活的源头活水。过去,古籍善本"养在深闺人未识",仅仅是图书馆、博物馆的文物遗产,是学校、研究所的学术资料,是个人藏家的私有;如今,古籍善本的实物展示和整理出版日趋活跃,古籍善本的经典阅读和名家讲演日益火热,古籍善本的人文价值、文明象征日益彰显。值得注意的是,古籍善本的数字化出版和新媒体传播正在成为激活古籍善本新生命的新契机。比如,古籍善本的文本内容和图像原本可以转换为数字数据,通过影像、音乐、书法、绘画、朗读、电子书等方式在新媒体上立体动态呈现。古籍善本的图文信息和版本形态可以制作成文创产品,通过动漫、影视片、电子游戏、文化地图、生活用品等样式在新媒体上随时提供、及时更新、灵活使用。如此一来,古籍善本的多样化传承和开放性创新,不仅可以延续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还可以成为年轻一代、寻常百姓的新生活新时尚。
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中华文明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古籍善本的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培养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出版传播,特别是新媒体传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离不开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原则指引。只有与时代同行、以创新为宗旨,古籍善本的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才能真正实现,古籍善本的新生命才能真正被激活。
当前,中华古籍善本再生性保护已经不止是图书馆的事、学术圈的事、文教界的事,而是全民族的事、全社会的事、寻常百姓的事。这种再生性保护,不仅仅是珍贵实物的保护,更是精神血脉的保护,是中华文明的世代相传。只有激活古籍善本的新生命,通过实物展示、整理出版、名家演讲、经典阅读、人文熏陶等多种形式,特别是进一步扩大新媒体的传播,彰显中华文明的新气象,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吴国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