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党建: 从技校毕业生到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一位普通车工的逆袭之路

党建
党建 
从技校毕业生到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一位普通车工的逆袭之路
May 18th 2019, 00:00, by 人民网

洪家光在工作中。资料照片

2018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车工、高级技师洪家光带领团队研发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磨削用滚轮精密制造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叶片是影响发动机安全性能的关键承载部件。这一年,洪家光39岁,是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刚到不惑之年的洪家光已先后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车工冠军、全国最美职工等几十项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乐于钻研的"有心人"

技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洪家光最羡慕、最佩服的就是技术好的大工匠。

入厂后,他发现孟宪新师傅"切削内螺纹"每分钟达1200转,而他加工这个零件时只敢开到300转。于是,他决定拜孟宪新为师,学会这门技术。

一有时间,洪家光就到孟师傅工作的地方观察师傅如何操作,经常给师傅打水、擦拭机床,等师傅闲下来时就请教如何提高转数而又保证质量的"诀窍"。

孟师傅很喜欢这个乐于钻研技术的"有心人",毫无保留把自己多年研究出的技术要领传授给洪家光。

对车工工种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车床加工时常常是铁屑横飞,而车下来的铁屑是热的,飞到身上就是一个小点儿。另外,车床加工零件时需切削液冷却,切削液也容易溅到身上。可在车间,老师傅张凤义平时干活时都穿着白汗衫,一天下来,白汗衫上一个污点没有。许多师傅的工作服又是油又是点儿的,可张师傅的衣服怎么这么干净呢?洪家光又琢磨着去拜师学艺……

虚心好学的洪家光先后拜过10位师父,取各位师傅之长,技术进步很快。

如今,看洪家光干活已成为一种享受:一身整洁的工装,双手将一块金属装夹在车床上,启动车床,打开切削液开关,左手移动大托盘,右手移动中托盘,试切削一刀,火花飞溅。随后,观看切削面的颜色和亮度变化,调整细微偏差后,再次进行加工,迅速移动托盘回到初始位置,用千分尺测量精度,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痴迷磨刀技术的"洪疯子"

俗话说:"人巧不如家什妙。"

车工的一项关键技术是磨车刀。许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没有现成的刀具,只要知道哪位师傅磨刀磨得好,洪家光就主动去请教。然后根据师傅们传授的技术自己再练习打磨。

车工要加工不同材质的零件,车刀材质就得根据零件的材质要求进行变化,还要根据不同零件要求磨成需要的角度。磨刀看似简单,但涉及材料学、机械加工技术等,也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因此,洪家光白天工作之余练磨刀,晚上回家看相关专业书籍琢磨技术原理。这些年下来,他磨出的各种刀具有上千把,无论加工什么样的零部件,他都能找到合适的刀具。由他磨出的刀具粗糙度好、精度高,加工出来的零部件光亮平整,而且刀具的使用寿命比一般刀具提高了1倍以上。

由于对磨刀技术的痴迷,工友们送他外号"洪疯子"。

不仅是学习研究磨刀技术有股"疯劲儿",就是学习研究车工加工技术时,洪家光也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实践中,洪家光发现,加工超窄、超深螺纹每次车削线长达33米,刀具很快就会磨损,大大降低了精度。洪家光综合以往的直进法、阶梯法和扩槽法三种进刀方法,反复试验,自创了全新的"左右阶梯进刀法",降低了磨损,填补了公司该类零件加工技术上的空白。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20多年来,洪家光共完成20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340多个技术难题。他是国家级"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2015年-2019年4月,工作室便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2项、发明专利8项,完成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86项、成果转化65项、解决临时技术难题72项。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By using Blogtrottr, you agree to our policies, terms and conditions.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